2018年,新华社和网信办都曾经发表过对于「产业互联网」在概念层面的定义,几年过去了,也有不少的企业为「产业互联网」下定义,著书立说,一时间众说纷纭,主流的观点围绕在「供需关系的平衡」和「供应链管理」两大块。
我认为,简单来说,产业互联网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对产业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行优化,大幅产业合力效率,实现产业成果集成的网络系统。
其实,这几年,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普及度似乎有所上升,又似乎有所停滞,包括被提到比较多的「工业4.0」,其实也就是借舶来品来重新粉饰「产业互联网」的外壳。
过去几年的发展不足,可以说,受疫情之影响不可谓不大,而今疫情的政策风口已然转向,也是时候可以再次研究一下产业互联网了。
传统互联网,过早的上古时代就不去追溯了,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指代消费互联网,以C端用户群为主要消费群体,要么消费金钱,比如电商、直播,或者消费时间,比如社交、游戏,抑或是时间和金钱的消费的二元有机结合。过去十年催生出的模式主要是B2C,即某企业或某平台,作为商品/服务交付载体,面向大众,突破时空界限,交付成果。这一点很好理解,现如今的电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零售业的产业互联网v1.0。随着业务和技术的发展,也慢慢催生出了C2M的路线,即由市场需求端的需求,来反向对生产供给端的生产方向,以数据为基础支撑,提出优化方向或者具体的生产意见。某种程度上说,也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不过实际上,过去三年,C2M还是处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这个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产业互联网的一个核心实施通病:底层结构的逻辑标准尚未确立。这一点,后续再展开讲。因此,传统互联网的瓶颈已现,要突破瓶颈,更多的就是依托新一代便携移动设备的创新,即如2009年的智能手机一般的革新化产品,来推动移动设备端口的覆盖数量。国内的智能手机在覆盖面上,已经基本快要走到了人口上限的尽头,这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争相想要出海谋利的主要背景,传统互联网的最大的底层当然就是去争夺更大份额的设备覆盖数量的市场。
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互联网没有了未来,就像摊煎饼,第一轮把饼的轮廓摊出来,后续还可以继续摊,把一些没有覆盖到的空隙补上,这个补缺的过程,基于我们国内的人口基数,依然有很多且很大的优化提升空间,此处不过多展开二级层面的阐述。
只是仅就国内市场而已,若没有设备覆盖数量方面的开拓的线年的传统互联网也会开始像成熟地区的餐饮行业,一段时间周期之内,会有很多老店因为市场环境、自身经营等原因倒下,释放存量市场容量,随后也会有很多新店开业,马上占据释放出来的市场容量,但是整体的市场容量,不会发生指数级变化。
如果把传统互联网比喻成一片已经开发了七七八八的水稻熟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查漏补缺,维护好熟地的自然生长条件,以及做好更多的辅助手段来帮助这片田在可以尽可能稳定的每年保证一定产量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亩产量。
这里面,当然也可以异步实现,但是要实现产业互联网的巨大协同效应,自然是1-5的流程进行系统化的有机结合,方可成大器。
腾讯在我印象里,是国内一众互联网公司里,较早关注并提出「产业互联网」的巨头,过去三年,腾讯当然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从公司营收数据层面来看,2022Q3营收4095.98亿人民币中,刨去网络广告业务、游戏业务、社交增值服务业务,以腾讯一贯引以为豪的「to B业务营收占比连续6季度超过30%」来算,差不多是1380亿,这里面有多少是「金融科技」,又有多少是「企业服务」,其实也不难了解。这里面的营收量级,和各大传统产业的产值规模相比,可谓九牛一毛,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征程依然还处在起跑线上。
而腾讯的产业互联网又是多路线推进,甚至可以说,是蜻蜓洒水式,同时覆盖金融、农业、交通、工业、零售、传媒、政务,这盘棋过于庞大,注定现阶段还只能是雨露均沾的表面工作。而且,大部分的业务也是大厂风格,即围绕着底层的基础设施来展开业务铺陈,比如数据服务,比如云服务。
应该说,以腾讯为代表的大厂,他们习惯的路线就是围绕互联网生态的基础设施来进行布局。这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也可以算是一种谋求自身垄断的一种路线。就好像苹果,它并不在意去费心费力研发什么好玩的或者好用的App,它只要一门心思做好自己的手机,确保手机的用户基数,同时维护好App Store的应用市场垄断地位,然后每当有什么现象级应用催生了大量付费的时候,它就能源源不断的收取接近30%的手续费。做谋全局的垄断者,躺着收钱,或许单点层面比不过谋一域的暴利者,但是架不住资金量大、交易链条简单且稳定。
而产业互联网的真正发展,必然是需要深入到产业当中去,仅靠五项中的一项,还远远不够。因此,我说,中国的产业互联网,还是一片荒地,并不否认已有的基础,重点在于凸出,尚有极大的空间可有一番作为。
从执行层面的主体来说,产业互联网的执行主体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产业企业的互联网化,传统企业公司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脱实向虚,来进行自我和提升;第二种是互联网企业的产业化,即由互联网企业脱虚向实,来推动产业升级。
中国有句老话,叫「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从外部进入的新力量,往往会成为搅动死气沉沉的池塘的鲶鱼,会成为抑制熵增的新变量。过去几年,「跨界」也一度成为时尚潮流的风向标,打破了「隔行不取利」的古训。
但是,中国还有句老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外来和尚或许在刚开始可以打破僵局,但是如果没有金刚钻,钻的不够深的话,时间稍久一点,也不过是本地和尚多了一个人而已,遑论外来的和尚本也有他自己「难念的经」。
所谓「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还需心药治」。改革开放40年,市场经济40年,每一个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各行各业已经形成了许多一套产业链上下共同遵守的成文的,抑或是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没有沉浸在某个产业中足够长的时间,足够了解产业的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细节,想要轻言改造,十分困难,唯有先破而后立。可实际上,没有一个行业可以经得起「破」,产业链不允许,政府也不会允许。人民的内部矛盾,就应该由人民内部来解决。
关于难点的描述,其实主要围绕着两个词展开,即「效率」和「系统」,实操理念上可以是效率先行,系统补全。
「效率」,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一大要素。互联网之所以来势汹汹,是因为它极大的削弱了信息差,尽管近两年因为协同过滤算法的局限以及信息爆炸后的同质化日趋严重,使得信息差的削弱有所反弹,但是总的来说,信息相对而言还是比之前更透明,传递也更快捷了。
信息,并不仅限于图文推送或者新闻,此处的它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顶层概念的描述,涵盖了生产信息、人力信息、资源信息、交易信息等等。一旦信息的流转效率大幅提升,就能使得信息背后的资源的流转效率大幅提升。而群众也常说,资源,终将会流向效率更高的一方。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就是要解决产业现存交易环节中的效率问题和现存企业经营环节中的效率问题,如果效率问题没有被解决,那一切只是形式主义、表象用工罢了。
产业的难点,在于标准内容的信息化和非标内容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往往集中在设备和作业流程,以及交易环节之中,即
也就是说,对于产业现有的整体生产交易环节,成文的部分,是否具备足够的转化成数字语言的清晰度,需求描述是否能还原原有的物理场景;不成文的部分占比多少,影响有多大,能否被快速成文,涉及到的既得利益群体是否会对信息化造成极大的阻碍……这是难点之一的考量,也是重中之重。
关于效率的部分,当然不仅限于此,我想,以后可以展开充分描述,其实效率的提升,并不是无序空洞的,近现代商业200多年的经营发展,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细项排列出了关于效率提升的内容。
「系统」,则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另一大要素。所谓「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唯有形成点、线、面全方位一体化的提升,这个价值才是指数型的、巨大到难以估量的。
这里的系统,也不仅仅是我们常说的软件操作系统,在不同的场景下,它可以被描述为「平台」、「生态」、「体系」等词汇。
它可以被分成两块,一块是产业系统,即产业链上下游,前中后端的数据共享、系统配合;一块是企业系统,即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工作协同、信息互通。
应该说,对于产业互联网而言,「系统」层面的问题,其实就是产业企业的效率合集。它也反映出了各个企业作为产业链中的独立单元,其内部对于目标规划和经营管理的重视程度的问题。如果各个企业都足够注重初始目标规划和过程管理,有相应的流程来约束过程不缺失,有相应的机制来管理目标不走样,依托信息化数据客观决策,则必然可以实现企业效率层级上的跃迁,从而在合集上,体现出产业的升级。企业和产业,两块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称之为「系统」。
但如果非要说一个先来后到的话,我认为可以是企业系统先行,通过企业完成信息化的搭建使用,并辅之以配套的企业组织架构,形成一套稳定、有效的流程机制之后,通过寻找企业经营业务间的最大公约数的方式,或者有时候可能还需要使用穷举法来进行系统扩张,从而达成覆盖到产业系统的目标。
展开来说,关于「系统」层面的搭建难点,根本上,是受各个企业不同的业务规模、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所限。
简言之,一套架构、一个流程,并无法适用各个阶段的企业,如果适用程度低,就不足以形成系统。基于此,我更认为,以群体中的个体,凝练出足够的业务熟悉度、透明度、标准化,才有机会剥离出和产业中其他企业相同的最大公约数,来进行复制,使得类似的企业问题可以被归纳梳理,以系统来解决。而针对上下游的延伸覆盖环节中,注定有些环节会极具产业特色,使得公约数难以大范围存在。此时,可以再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穷举法,逐个山头攻坚,实现系统的完整覆盖。
定制化其实走的就是这个路线,理论上,定制化的终点也可以实现所有集合的并集,只是在实施过程中,或许会因为产业整体的规划缺失,极易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重复反工,以致于造成大量的时间堆叠和资源浪费,经济世界里,资源是有限的,客观世界里,每个个体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如果是以定制的产业解决方案来作为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蓝图,就势必要紧贴产业细节,把企业的业务、组织和互联网深度结合起来,这样的话,以企业覆盖向产业的路线,从内部催生变革升级,让产业整体供需匹配,科学管理,降本增效,是可以实现的。
Galaxy银河国际